查看原文
其他

水瘪子病由北向南蔓延,提高河蟹成活率你需要听听专家分析病因及应对策略

2016-07-12 蟹行家 蟹行家

继去年江苏兴化大面积暴发水瘪子病后,另一河蟹养殖集中区域江苏宜兴也大面积暴发该病,这意味着水瘪子已经从苏北蔓延至了苏南,据描述:有的塘口摄食减少,甚至有停食的,情况十分糟糕。这在宜兴已是普遍现象,几个重点养殖乡镇都在谈论此事。现在养殖塘口地笼里倒出来的蟹,附肢发软,严重的肌肉萎缩,有积水。听听他们怎么说:

  

陈辉: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首先河蟹的水瘪子病和白膏病、水肿病没有很好地区别,目前对该病的病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知道兴化地区的水瘪子相对比较严重一些,目前比较可能的原因有:清塘药物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残留、白斑病、微孢子虫,以及分离到的弧菌,这些都是潜在的病原,到底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目前尚无定论。

  

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是由微孢子虫引起,但是微孢子虫在河蟹颤抖病时就已发现,为何在十多年后又大暴发,到底是微孢子虫的影响,还是其他因素造成了微孢子虫的特异性增生呢?如果把现在的所谓水瘪子当作一种病来说,我认为,首先它的叫法就不是很科学,确切地说应该是肝胰腺的坏死,造成肝胰腺坏死的因素可能有环境、营养和病理3个方面,我们主要是从病理和病原方面进行了研究。是种质退化、河蟹机体本身免疫力下降还是由于环境因素促使了微孢子虫的迅速增生还不能下定论,从河蟹发病的症状来看以及病理的切片上都发现了大量的微孢子虫,但是微孢子虫的防治比较难操作,它是在丝蚯蚓过程中颤蚓有一个开放孢子期间就能杀死它,但这个很难控制。

  

对于河蟹水瘪子病的研究工作我估计起码要做两到三年,只有真正把病因找出来,才会有确切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目前也只能从河蟹本身和环境两方面着手解决问题,我们给大家的方法主要是增加非特异性免疫和加强水体环境的调节。病原微生物和河蟹一样,它也是一个生物,也需要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如何从环境上抑制病原的生长是目前首要的工作,水环境调节好了,发病自然就少了。

  

周鑫: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水瘪子原来是指河蟹烧熟后,打开没有肉,现在只要出现空壳、鳃萎缩、肝胰腺发白、没有活力、老是上草统称水瘪子病,因为没有最终确定病原,所以严格来讲水瘪子事实上是一种病征,而不能称为一种病。病因目前说法不一,症状也各有其说。我的观点更加倾向于是河蟹的鳃损伤造成。据我观察,但凡发生水瘪子病的河蟹鳃都不正常。鳃的颜色有可能会受水体的影响,但是至少发病蟹的鳃一定是萎缩的,因此,我的理解是当河蟹的鳃功能受损后,导致河蟹呼吸不正常,于是影响了摄食,导致河蟹摄食减少甚至停食。不能正常摄食便没有营养的积累,因此导致河蟹抵抗力下降,肝胰腺开始发白,河蟹空壳,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水瘪子病了。那么鳃功能是怎样受损的呢,这个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因为河蟹的鳃是要直接和水体接触的,所以任何的消毒、清塘药物的毒性鳃首当其冲,对鳃的冲击还有水体氨氮等理化因子以及寄生虫,所以,一旦养殖过程中任何一项引起了鳃的损害便引起后面一系列如食欲下降、营养积累不足、免疫力下降等。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是苗种阶段就已带病,如在兴化豆蟹就发现有白膏,当环境条件不好时便引起发病。

  

发生了水瘪子并不可怕,据我所知,目前全军覆灭的塘口很少,大部分塘口都是约30%的蟹发病,那么如何让没有发病的蟹不发病并且养得好是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况且,目前还不是河蟹发病最严重的时候,如何安全渡过七八两月高温促长期非常重要,也是获得产量和收益的关键两个月。我简单概括为六个字:水好、草好、底好,这六个字做到了,再加上好的饲料,是完全可以抵消掉前期发病带来的损失的。我们在高淳搞了个试点,首先做好水体环境,其次每周在饲料中拌一次益生菌,到目前为止未有发病。

  

朱延海:天邦饲料苏南片区经理

  

我们对发病塘口采取的建议是注意水质的稳定,在饲料中拌中草药保肝利胆+水产多维(A、C、B族)+免疫多糖,同时池塘保持高溶氧,加强底质管理。对于停食的塘口,因为苏南大多数是以虾蟹混养模式为主的,建议在7月份适当放养青虾苗挽回一些损失。

  

按照惯例,真正发病高峰期应在7月左右出现,河蟹脱第一壳和第二壳时候就不大理想,出现一定损蟹,不少客户都补过苗,从兴化第一二壳脱壳情况来看,苗种关系确实比较大。水瘪子问题集中在肝坏死,从更大的方面来讲,是微生态失衡,环境和育种上面我们做不了太多,关键是选择营养均衡的功能性饲料,根据去年和今年对比,感觉河蟹第一第二壳就算前期,三壳算中后期。在扣蟹培养、成蟹养殖的3-4月份,是可以调理好的。

  

只要还能摄食的,我们是建议养殖户“弃鱼喂料”,即把投喂冰鲜鱼改为投喂配合饲料。保持池塘水环境稳定,过段时间观察摄食情况和伤亡情况。去年兴化大暴发,用冰鲜鱼和加工料的明显减少,大家都在用大厂家的配合功能性饲料。我们现在推广的模式是全程使用全熟化河蟹料,有很多养殖塘口案例可以佐证。

  

未来河蟹行情肯定会趋于合理化,也就是说利润空间更合理,那么,大部分养殖户应该选择是“降本增效”。降低成本:用冰鱼,12-16千克长1千克河蟹,成本高!同时,人工成本也大,需要时间排队购买切割,冰鱼对水质污染造成池塘用药成本的上升。天邦股份全熟化河蟹料有“1143”黄金搭档套餐,“蟹三超”功能性饲料,苏北精养河蟹模式饵料系数低到1.0,苏南虾蟹混养模式2.0,饲料全程平均成本在16元/千克。可以说,明年河蟹养殖户对于苗种品质、功能性优质饲料的需求会更加明显。

  

综合以上三位的观点,鉴于水瘪子可能是多种病因引起,目前并不十分清楚确切的病原,因此建议养殖户切不可病急乱投医,况且病原它本身也是一种生物,环境中一直存在,只有当机体免疫力下降、且环境条件利于病原的生长才能导致养殖品种发病,因此养殖户只要从品种本身和水体环境两个方面做好工作即可。

  

具体来说可概况为;①投喂优质饲料,饲料中定期拌有益菌,提高河蟹体质,②调水、改底,种好水草,营造河蟹适宜的生长环境。③鉴于苏南大多以虾蟹混养模式为主,建议在七月份可增补青虾苗种,适当弥补一下在河蟹上的损失。 


 

水鳖子·病因分析

  

| 水质因素

  

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河蟹养殖区也是水稻种植密集区,水稻种植化肥、农药使用,夏季雨水较多,有时农田刚施用了化肥或农药,一次暴雨会将含氮、磷或农药的水流入了河道;政府部门抓秸秆禁烧力度很大,目前还没达到秸秆全面还田、回收利用的治本的办法,大都数秸秆都堆积在田头的河边圩堤上,腐烂后全部进入了水系。


二是农村生活污染。虽然开始了农村垃圾回收集中处理,但还有相当部分污染物进入流道,使河道淤塞加重,河水富营养化和耗氧因素增加,水质很差。三是渔业自身污染。清塘消毒水排入河道,养蟹池捞除的水草投入河道而腐烂,发病后用药的池塘水通过换水进入河道等等。四是客水过境污染。处于洪水入海的下游地区,汛期客水经湖河入海,这些湖河都是河蟹养殖取水源,如大纵湖网围养殖区每年汛期过水时都发生大量死蟹事故。

  

| 种质因素

  

内陆养殖区不具备繁殖蟹苗(大眼幼体)的条件,蟹苗都要到沿海地区采购,据调查,由于技术与市场价格的双重作用,一些育苗场家河蟹亲本基本上都选自于本区域的养殖成蟹,不经严格挑选,更缺乏必要的技术措施和手段,造成长江水系河蟹特有的品质逐步退化,种质资源的混杂,免疫力下降。外购的蟹苗、蟹种质量得不到保证,加上长途运输、检验检疫、消毒等工作做不到位,造成了蟹种培育和成蟹养殖病害经常发生。另外,在蟹种培育过程中,也存着营养失衡、滥用药、越冬管理不善等问题,有些养殖户虽然放养的是就近自育的蟹种,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病。

  

| 饲料因素

  

河蟹是偏食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动物,对食物的营养要求是多样性的,且有贪食、喜食腐烂食物等习性。在饲料选择上存在的主要隐患,一是营养不足。小饲料厂和自配饲料往往营养不全面或不均衡;或一个阶段投喂某种单一饲料,而不是合理搭配投喂。二是营养不均衡。一些养殖户为追求河蟹快长(早上市)、长大(大规格),盲目选用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配合饲料,违背了河蟹杂食的习性,增加了河蟹肝胰脏等器官的负担,造成器官性疾病发生。三是饲料变质。大多数养殖户都投喂一定量的海水冰鲜鱼和淡水小杂鱼,这些饵料鱼因收购、贮运等环节不配套,喂蟹时已氧化变质。在饲料投喂上存在着投喂不均匀、一天投喂一次、动植物饵料搭配不合理等问题。

  

| 气候因素

  

河蟹产量高低、规格大小、患病与否等与当年的整体气候(气温、水温、光照、雨水等)关系很大,蟹农总结养蟹效果有“大、小年”的说法,如果在风调雨顺正适合河蟹生长的气候年份,产量高、规格大,患病少。


气候对河蟹养殖的影响主要以下几个重要时间段,一是放种期间和第一次蜕壳前后。如果在温度适宜的时间放种,又能顺利蜕完第一次壳,当年蟹种放养成活率就高,且病害也少。二是霉雨季节。霉雨期长短,霉雨期是否在河蟹蜕壳的高峰期,也与蟹病是否高发有很大的关联性。三是极端高温天气。河蟹养殖池一般水位都较浅,规避高温能力差,如果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对河蟹养殖极为不利。四是最后一次蜕壳前后。这是河蟹后期增重的关键,这期间气候适宜,河蟹规格大,基本上不再发病。


苏北地区2013年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蟹病增多、产量下降。2014年气候条件良好,蟹几乎没发病,蟹产量高、规格大,是一个历史最高的丰产年。2015年放种时气温偏高,蟹第一次蜕壳偏早;第二次蜕壳前气温忽高忽低,蜕壳时间参差不齐。6月底至7月中旬气温低、多雨、寡照,造成了水体生物的光合作用下降,菌相、藻相不平衡,水体中病原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入侵免疫力低下的河蟹,再加上水草、藻类的光合作用吸收水体的二氧化碳,水体pH值快速升高,超过了河蟹的生理适宜范围,出现了河蟹病害的暴发。

  

| 药物因素

  

近几年通过宣传、监管力度的加强和用药知识普及,随意用药和使用高毒、高残留的药物,以及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等防病药物的现象得到了基本遏制,但还存在着一些用药方面的问题。一是清塘药物残留。少数养殖户使用高浓度的菊脂类药物清塘消毒,消毒水排出蟹池,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药物残留对日后的成蟹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二是不能对症用药。为了预防蟹病,有的养殖户每年春季都使用1~2次敌百虫类杀虫药物;有的养殖户多次使用抗菌和杀虫药物全池泼洒;有的养殖户定期用药物杀蟹池中野杂鱼,盲目用药、无目标预防用药造成抗药性和药物残留。三是使用生物制剂不到位。大都养殖户都重视生物制剂的应用,但因使用方法不规范、加上天气、用杀菌剂等因素的影响,使用后效果很难界定,往往是药用了、钱花了,只能起到一个自我安慰的作用。另外目前市场上生物制剂产品良莠不齐,养殖户不具备检测质量的条件,分辨产品质量好坏难度很大。

  

| 管理因素

  

一是水体长期高pH值。养殖水体长期的高pH值,会导致河蟹肝胰脏里面虾青素含量下降、体弱,最后变成肝胰脏发白,形成“白膏蟹”。


二是溶氧量偏低。河蟹要想养得好,首先要有一塘好的水草,但水草多了也有不利因素,尤其七八月份蟹塘里面的水草一般都会冒出水面,水草漂浮,水草底部一般都会缺氧,夜间溶氧会进一步降低。若河蟹长期处于这种低溶氧的环境,肝胰脏中的虾青素含量就会降低,肝胰脏易出现损伤,最终导致“水瘪子”病。


三是农药重金属等蓄积。每年青苔大量暴发,很多农户选择用农药去杀;春天水体里面红虫(枝角类)量太多,有人用敌百虫甚至菊酯类去杀;夏天温度高,蓝藻爆发,有人用杀蓝藻的药物(例如硫酸铜、漂白粉等)杀;养殖过程中水草死亡,水体浓绿,有人用漂白粉或者硫酸铜杀。这些杀草、杀虫、杀藻类的农药以及重金属离子都会蓄积在养殖水体,引发河蟹慢性中毒,肝胰脏里面的虾青素含量下降,最终导致“水瘪子”病的暴发。



  

水瘪子·应对策略

  

| 苗期管理

  

河蟹幼体必须从管理科学、有规模的苗场购买。


①选择活力好,色泽一致,淡化时间长的蟹苗。


②在纯淡水试验杯中,四处游散迅速、无沉苗、死苗,无“飞机”苗。


③不购买杂苗、花苗和鸳鸯苗。


河蟹幼体放进育苗塘前,应培育丰富的生物饵料,以供幼体捕食。放苗后,必须用新噬菌皇或新菌克抑制弧菌。当池塘中生物量明显减少时,及时用酵素钙肥泼洒,保持池塘水质和生物量。养殖前期,如果池塘中生物量很大,可以不投喂高蛋白的人工饲料。因为高蛋白不一定吸收和高利用,加之河蟹幼体尚未适应人工饲料,反而加重池塘的氮含量,消耗大量溶氧,增加河蟹肝肠胃的负担。在整个育苗过程中,坚持做好“三控一防”,即控料、控草、控水温和防缺氧。杜绝使用高残留和高刺激的药物,防止“水瘪子病”的形成。

  

| 底质管理

  

池塘底质在养殖管理中重要性很大,底好水就好,底好发病少,底好草就旺,所以护理池塘底质至关重要。如果在清塘时用药不当,为追求直观效果,使用高残留和高污染的清塘药,这样会严重破坏底质土壤的物理结构和生物平衡,还会使药残被土壤长久储存,危害养殖河蟹因药残对肝胰脏的影响最大,会使河蟹的肝胰腺功能下降,肝胰腺细胞萎缩甚至死亡。

建议

放苗后经常用维生素C全池泼洒,解毒抗应激,提高肝胰腺的免疫能力。另外,定期配合使用活性蒜宝拌料投喂,确保河蟹肝肠胃的健康。

  

| 水质管理

  

池塘养殖过程中水体温跃层对河蟹造成危害,同时也是“水瘪子”增多的诱因。温跃层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特别是夏季,表、底水层温度相差较大,上下水体很难自由对流混合,导致水质分层。在水质处理上把它比喻成“聚毒层”,对底栖河蟹的影响非常大。当池塘底部因为死亡藻类、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消耗大量溶解氧时,温跃层的形成就会阻碍水的对流与氧的扩散,加重池底缺氧。同时,温跃层自身无氧发酵,产生藻毒素、细菌毒素和化学毒素以及病原微生物。如果此时一旦下雨或加水,立即就会使水体对流,聚毒层的毒素和病菌会影响河蟹的健康。如果长时间阴雨,发生洪水也会导致水体中毒素物质的增多。因为阴雨天残留毒素挥发慢。危害河蟹时间长;洪水期,地下水位整体提高,滞留在底下和土壤的残留会浸透到池塘中,双重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河蟹的慢性肝胰腺疾病,形成“水瘪子”。

建议

根据气候的变化调控好水质,选用净水、解毒药物于全池泼洒,傍晚或夜间用增氧药物泼洒。

  

| 饲料与投喂管理

  

养殖户片面地追求饲料蛋白质的含量,而忽视了饲料蛋白的质量,使得河蟹摄食后,难消化、难吸收,给河蟹的肝胰腺带来负担,引起肝胰脏综合征,导致“水瘪子”的产生。所以,合理选配饲料、科学投喂,至关重要。

建议

在池塘中分2~3次投放螺蛳,栽种多品种水草。选择蛋白含量32%~36%的饲料即可,尽量不要更换蛋白含量和饲料品牌,梅雨季节严防投喂霉变的饲料。投喂量控制在以第二天上午检查无剩料为准,蜕壳期和阴雨天减量投喂;发病高峰期停止投喂。

  

| 消杀药物管理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建立一个循环的生态养殖环境,养殖户非常难以做到位,经常顾此失彼,导致虫、青苔和蓝藻的大量暴发。遇到这三种问题时,养殖户一般都选择消杀药物清除,来得快去得快,效果明显。但是,这样不但破坏了水环境,造成缺氧,还会给河蟹的肝肠胃鳃带来直接的刺激和慢性的毒害。使得河蟹吃料减少,免疫力下降,肝细胞萎缩,最终有可能就形成“水瘪子”。 

建议

应该从健康养殖角度出发,尽量避免消杀,提倡“养护”理念,以防为主,合理套养,科学用药。在特殊情况下,可采取局部或分段灭杀,并及时解毒和调水。

  

| 病原微生物防控

  

“水瘪子”的发生不是一个特定的病症体,而是由多种因素和多个病原体引发的综合症状。因此,保持好一个健康养殖的水环境,积极防控病原微生物的滋长,降低河蟹的发病率,同时也有利于“水瘪子”的康复。

建议

前期经常用新噬菌皇,中后期常用白安威或新菌克抑制病原微生物。

  

蟹行家综合《科学养鱼》杂志社(作者:宋迁红)、南京仕必得水产、盐都农业12316整理


「蟹行家」

蟹行家关注蟹

欢迎各位养殖户【写留言】发布你们关心的话题,我们将根据大家关心的问题定期组织讨论并给大家呈现蟹行家的观点。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